我國液壓(含液力,下同)、氣動和密封件工業發展歷程,大致可分為三個階段,即:20世紀50年代初到60年代初為起步階段;60~70年代為專業化生產體系成長階段;80~90年代為快速發展階段。其中,液壓工業于50年代初從機床行業生產仿蘇的磨床、拉床、仿形車床等液壓傳動起步,液壓元件由機床廠的液壓車間生產,自產自用。那么液壓氣動行業的發展趨勢是怎么樣的呢?接下來我們一起來了解一下吧!
經過40多年的努力,我國液壓、氣動和密封件行業已形成了一個門類比較齊全,有一定生產能力和技術水平的工業體系。據1995年全國第三次工業普查統計,我國液壓、氣動和密封件工業鄉及鄉以上年銷售收入在100萬元以上的國營、村辦、私營、合作經營、個體、“三資”等企業共有1300余家,其中液壓約700家,氣動和密封件各約300余家。按1996年國際同行業統計,我國液壓行業總產值23.48億元,占世界第6位;氣動行業總產值4.19億元,占世界第10位。
隨著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不斷深化,液壓、氣動和密封產品的市場供求關系發生較大變化,長期來以“短缺”為特征的賣方市場已基本成為以“結構性過剩”為特征的買方市場所取代。從總體能力看,已處于供大于求的態勢,特別是一般低檔次液壓、氣動和密封件,普遍供過于求;而主機急需的技術含量高的高參數、高附加值的高檔產品,又不能滿足市場需要,只能依賴于進口。在我國加入WTO后,其沖擊有可能更大。因此,“十五”期間行業產值的增長,決不能依賴于量的增長,而應針對行業自身的結構性矛盾,加大力度,調整產業結構和產品結構,也就是應依靠質的提高,促進產品技術升級,以適應和拉動市場需求,求得更大的發展。